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简介 >

李白资料简介,李白哪里人?李白诗歌作品大全

  李白(701年-762年)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剑客为一身的伟大天才。

  李白 - 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唐朝杰出诗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他从小天资聪明,善于写诗,他一生中著作颇丰,为华夏人民留下了许多优美壮丽的诗篇。影响了唐诗创作的发展,李白创作的七言律 诗慷慨雄浑大气磅礴,充满了乐观奋进的历史最强音。

  李白作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焕发出了灿烂夺目的光芒。品读诗仙李白的佳作,犹如欣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其作品文笔潇洒,思维活灵活现,意境高远,语言清妙,构思新颖,联想丰富,布局严整,想象独特,堪称诗文创作中的奇葩。 李白创作的浩荡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不息追求。

  李白 - 概况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西南人),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李白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

  开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 等的推荐, 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 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为山南东路、 岭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 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中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 - 生平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 。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 701年)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是在西域的碎叶( Suyab ,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 。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畏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为任城尉。 705年,李白五岁时,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景云元年( 710年)开始,李白开始读诸子史籍,开元三年( 715年) -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

  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供奉翰林。有一次皇帝因酒酣问李白说: “我朝与天后之朝何如? ”白曰: “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 “玄宗听后大笑不止 。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高适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为了摘月失足堕水而死。由于这个传说,后人将李白奉为诸“水仙王”之一,认为文豪李白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员,渔民及水上贸易商旅。

  据正史“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李白 - 家族

  妻

  许氏,许氏的祖父许圉师,第一任妻子

  宗氏,宗氏的祖父宗楚客,第二任妻子

  刘氏,同居后分手

  东鲁某氏

  子女

  长子伯禽,许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后去世。

  长女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李白 - 年谱介绍

  七零一年(武则天长安元年) 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

  皆不详。

  七一零年 (赛宗景云元年) 李白十岁。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七一二年 (玄宗先天元年)八月改元,玄宗即位。李白十二岁。

  七一八年 (开元六年) 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七二零年 (开元八年) 李白二十岁。出游成都、峨嵋山。谒颋于成都。颋甚赞其才,复励之以学。

  七二一年(开元九年) 李白二十一岁。春归家昌明。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是年王维二十一岁,登进士第。

  七二四年(开元十二年) 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七二六年(开元十四年) 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七二七年(开元十五年) 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

  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七二八年(开元十六年) 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七三零年(开元十八年)十二月,宰相张说去世。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

  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

  (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七三一年(开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

  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

  洛阳。

  七三二年(开元二十年)岁未,归家安陆。

  七三三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七三四年(开元二十二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二月,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坏殆尽,压死者四千余人。 李白三十四岁。春,游

  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希求当时颇有声望的荆州(今湖北省松滋县至石首一带的长江流域)长史韩朝宗荐引,无果,与在韩朝

  宗属下任县尉(县的警察署长)的李皓结识,复求其授助。暮春,至江夏(今武汉市),滞留,漫游至秋。冬返安陆。

  七三五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三十五岁。五月应友人元演之邀游太原。秋,滞留太原。

  七三六年(开元二十四年)李白三十六岁。春在太原,曾北游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南下洛阳与元丹丘相逢。秋,至篙山元丘处,结识岑勋。南返途经襄

  阳时,与孟浩然再会。是年杜甫二十五岁。在齐鲁燕赵一带漫游。

  七三七年(开元二十五年)李白三十七岁。在安陆。是年韦应物生( ——79零)。

  七三八年(开元二十六年)李白三十八岁。春,又出游南阳、篙山(元丘的居所)、陈州、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

  七三九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三十九岁。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苏省宝应县)。夏,漫游于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秋,逆长江西上,经当涂

  (今安徽当涂县),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适逢王昌龄被贬滴岭南(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二人会晤。冬,自

  巴陵归安陆。

  七四零年(开元二十八年)二月荆州刺史张九龄因扫墓还乡,死于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私第,时龄六于八岁。十月,寿王妃杨玉环为道士,号太真。

  李白四十岁。其妻许氏夫人去世。五月,移家东鲁,寓居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夏秋,游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各地。求

  人汲引无果,逐有不遇之感。冬,结识韩准、裴政、孔巢父。

  七四一年(开元二十九年)李白四十一岁。居东鲁,与韩淮、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河等隐于祖徕山(在今山东省州市北部),纵酒酣歌,号称“竹溪

  六逸”。

  七四二年(玄宗天宝元年)正月,改元,大赦。诏令“前资官及白身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县以名荐京。”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

  秋,赴长安。与太子宾客相遇,贺以“滴仙人”称之,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七四三年(天宝二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

  《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

  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七四四年(天宝三载)正月,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中。李白四十岁。春正月,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

  金,离长安而去。初夏,与杜甫识于洛阳。旋往开封,请北海高天师授其道,决心遁入方外。秋,与高适、杜甫共游梁宋(在今

  河南省)。冬,北往安陵(唐属平原郡,在今河北省吴桥县北),乞盖寰为造真(道教的秘籍),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

  (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还归任城。是年贺知章去世,时龄八十六岁。

  七四六年(天宝五载)李白四十六岁。春,游鲁郡。卧病任城甚久。秋,病愈,又游于鲁郡。

  七四七年(天宝六载)李白四十七岁。春在扬州。旋至金陵,遇崔成甫。南下途中经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秋到越中,

  往会稽吊贺知章。登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台州天台县西)。冬返金陵,此后二年,留居金陵。

  七四八年(天宝七载)李白四十八岁。春在金陵,夏至杨州,秋游霍山(今安徽省六安县南),冬到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谒见江太守昊王李抵。

  七四九年(天宝八载)李白四十九岁。春还金陵。王昌龄远滴黔中(今湖南省以南),以诗送之。在金陵怀念子女之情甚,“立功”无望。

  七五零年(天元九载)李白五十岁。春在金陵。五月,往庐山。元丹丘自篙山来信相邀,举家前往。时李白已与宗氏夫人再婚。秋,至寻阳(九江)。

  旋北还,途经憔郡(今安徽省亳州)访友人元演。至任城。

  七五一年(天宝十载)李白五十一岁。春在任城。秋末,自开封北游幽州(今北京市),经河北道、邺郡(今河南省安阳市)。

  七五二年(天宝十一载)十一月,李林甫死,居宰相之位凡十九年。以不学无术,独断专行的杨国忠继其任。十二月,平卢兵马使史思明(突厥人)兼

  北平太守、卢龙(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的地区)军使。李白五十二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今河北省南部),沿途留

  连。十月,抵达范阳郡(即幽州,今北京市)。初识安禄山跋启与边地战事之真相,颇感危险,即离范阳而去。

  李白 - 诗歌介绍

  李白的诗歌今存1000多首。诗歌题材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生于盛唐时期,诗歌以浪漫为主,豪气大放,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自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杜甫对李白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 - 诗词风格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曾根据李诗《山中问答》和《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提出“李太白诗体”的概念,是宋人中最早用“体”字概括李诗风格的例子。严羽的《沧浪诗话》则进一步提出“以人而论,则有太白体”。严氏以卓异的诗性感悟和独特的诗学思考介入了当时的李杜优劣之争和李白诗歌风格的辨析:“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诗评》)“少陵与太白,独厚于诸公。……(荆公)谓二人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是以庸俗之见,而度贤哲之心。予故不得不辩。”(《考证》)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文字是: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 此论一出,后世崇杜抑李者或崇李抑杜者似乎都是在小结裹上做文章,终不及这段文字坦荡大气、方正严明。

  从李杜风格的辨析上看,太白体:飘逸;少陵体:沉郁,也因此成为千古不易之论。 严羽论诗注重风格批评,而且有一套辨析风格的独特方法。他在《答吴景仙书》中说:“吾论诗,若那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诗辨》云:“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长,曰远,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五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方法,而是诗歌文本构成的五大要素或五个结构层面。所谓“析骨”、“析肉”云云,就是要从五大要素或五个结构层面入手解剖分析诗歌文本。 严羽对“太白体”的诗学透视包含若干新的重要认识。 首先,严羽提出读李白诗要认识“真太白处”: 观太白诗,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卒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真太白处”、“其安身立命处”究竟是什么,严羽没有直接说明。细案《诗评》,惟有一处论及《离骚》的文字可与此相发明:“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识《离骚》。”“识真太白处”和“识真味”,所涉及的问题的性质应该是一样的,按理都应属于“五法”中“兴趣”这一层面。“兴趣 ”是五法中最核心、最内在的一部分,陶明濬解释为“精神”,极谛。严氏说要“识真太白处”、“识其安身立命处”就是要人们在感受太白天才豪逸的同时,认识其中所包含的性情精神。显然,严羽认为太白的性情精神为其天才豪逸所表现,同时也被它所遮蔽,如果不能披文见质,就不能真正认识“太白体”。为此,严羽在比较李杜诗风时特别举出李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二诗,说明其中体现了“子美不能作”的飘逸风格。毫无疑问,《梦》、《远》二诗充分体现了李白天才豪逸的特点。《唐宋诗醇》评《梦》诗云:“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又引杨载评《远》诗语云:“ 波澜开阖,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⒁ 但是细案二诗,《梦》诗执着于人格的独立,大有屈子《远游》的精神意味;《远》诗则执着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我纵言之将何补”,极为诚挚、沉痛,“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更见其忧愁的深远夐绝,王夫之读到此诗,说了一句“供奉深”,算是真正识得太白“安身立命处”了。 严氏选择《梦》、《远》二诗为例说明“太白之飘逸”,并不是随意性的。与欧阳修激赏“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的横放相比,与黄山谷赞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天真爽朗相比,与杨万里向往“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超然出尘相比,与朱熹肯定“大雅久不作”的雍容和缓相比,严羽所选二诗,具有超然与执着,飘逸与沉痛的双重美感;严氏所看中的,也正是二诗以超然写执着,寓沉痛于飘逸的风格品质。“太白体”的主要内涵可能就在此处。 其次,在与杜甫的比较中,严羽又指出李诗具有与杜诗相同的力量和浑厚品质: 李杜数公,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 郭绍虞先生认为,“金鳷擘海”比喻“笔力雄壮”,“香象渡河”比喻“气象浑厚”。豪放飘逸的风格,是极难把握的,豪易失之粗,逸易失之轻,俊快则易失之容易。《诗人玉屑》引敖陶孙语:“李太白如刘安鸡犬,遗响白云,核其归存,恍无定处。”只看到了李诗飘忽轻灵的一面,没有理解其浑厚有力的一面。清人贺贻孙《诗筏》曾就李诗浑厚的特点加以发挥:“所谓厚者,以其神厚也,气厚也,味厚也。既如李太白诗歌,其神气与味皆厚,不独少陵也。”与严羽“香象渡河”之喻包含的意思相近。 浑厚与有力是紧密联系的,荀子《劝学》谓“其水积也不厚,则负舟也无力。”厚是力的基础,笔力的“雄壮”源于气象的“浑厚”。同时,气象的浑厚又与情感(兴趣)的深厚密切相关,执着深厚的情感是浑厚“气象”的基础。严羽虽没有如此清楚的阐述,但从他立论所涉及的层面看,则不妨作如是观。 复次,严羽虽然承认李白“天才豪逸”,但并不认同所谓“仙才”的说法: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宋人沿袭唐人关于“谪仙人”的说法,并进一步加以发挥,《麈史》记宋祁语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开元无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闲。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徐积《李太白杂言》云:“至于开元间,忽生李诗仙。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从某重意义上看,这种虽是赞美实则神化、仙化的认识,与将李白俗化(“识度甚浅”、“多言妇人酒”)的倾向一样,都是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误解。 太白之诗是有法还是无法,是有待还是无待,是可法还是不可法,宋人一般认为李诗无法、无待,也不可法,所以艺术风格有一种似非人间所有的神秘性。黄山谷认为“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郑景韦认为“李谪仙,诗中龙也,矫矫不受约束”,杨万里则认为李白诗“如子列子之御风,无待乎舟车也”,“无待者,神于诗”,朱熹一方面认为“李太白天才绝出,尤长于诗”,一方面又认为“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严羽《诗评》云:“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认为李白诗歌是有法的,只是李诗之法与一般意义的诗法不同,更多一些个性色彩和兴会标举,属于无法之法。严氏继李阳冰《草堂集序》之后,将李诗风格重新定位在“天仙之词”上,实际上恢复了李白诗歌的现实性,对正确认识其诗风格有重要意义。

  李白 - 人物个性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

  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的“浮云”、“落日”,既是眼前景,又是古诗中有着特定情感内容的比兴意象,意谓游子一去如浮云飘泊无止,故人惜别又似落日依依,缘情布景而不留凿痕。又如“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首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和时辰,又用“云”和“雁”的意象喻指离别和远行。此外如“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游南阳清泠泉》)等等。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